◆本報記者吳玉萍
甘肅省東南部,秦嶺翠影疊嶂深處,潛隱著一座秀美小城——兩當縣。
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助推下,這個偏遠的欠發達縣,充分挖掘區域生態優勢,走生態路,吃生態飯,走上了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依托生態優勢做生態文章
從蘭州出發,一路穿州過縣,直達陜甘川交界的隴南市兩當縣。城區空氣清新,環境整潔。
“兩當縣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是生態。”縣長郭省軍說,依托這一優勢,兩當縣全面開展生態脆弱區的恢復治理工作,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等九大林業工程。
2013年,兩當縣啟動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。按照國家級生態縣,省級生態鄉鎮、生態村的考核標準要求,開展“三級”聯創工作。
經過兩年的創建,兩當縣的植被覆蓋率已達到83%,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%,城鎮集中污水處理率達80%,地表水水質合格率達100%,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,農村安全飲水合格率達100%,城鎮各功能區噪聲達標率達100%,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20%。
建設生態文明鄉村,基礎設施是筋骨,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。郭省軍介紹,近年來,兩當縣不斷加強城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。
在2013年9月建成兩當縣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,今年又投資1000萬元建設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。全縣已建成農村戶用沼氣項目6965口,建設節柴灶4382個、太陽能灶 7150座,推廣太陽能熱水器4392臺。有的鄉村還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,建起了垃圾處理場。
據兩當縣環保局局長鄭輝介紹,2011年以來,兩當縣共爭取并實施了22個村級環境綜合整治項目,總投資1193萬元;12個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治理項目,總投資140萬元;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項目,投資110萬元。項目的實施使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。
此外,兩當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干部馬文娟告訴記者,縣里“十五小”企業關停取締率達100%。還堅決取締一級保護區內的礦山企業排污口,關閉了二級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。
楊店鄉靈官村,綠樹掩映處農舍點點,青瓦白墻排列錯落有致。村里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、沼氣,安裝了太陽灶。
村民劉翠芳說:“原來村里的房子東一間、西一處,出門是坑坑洼洼的土路,沼氣池、文化廣場這些設施想都不敢想。現在規劃得好,整齊漂亮,還符合大家的生活習慣。”
對照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建設任務,兩當縣生態建設5項基本條件和22項考核指標已有17項指標達到國家級生態縣標準。
保護生態最終落腳于惠民富民
“生態保護好了,口袋還是癟的,老百姓不答應。”郭省軍說,“保護生態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利用好生態,實現惠民富民的目標。”
兩當縣旅游資源豐富,氣候條件濕潤,光熱資源充足,發展旅游業和特色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。
站在豆坪村紅崖河左岸的高地上,楊店鄉書記吳兆棟介紹,以前這塊地主要種植玉米、小麥等作物,每年每畝地收入不到600元。現在一畝地種完架豆還能種一茬秋豆或西葫蘆,畝產值在8000元左右。
如今,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675畝。為解決銷售問題,村里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。蔬菜大戶王建民現在每日的出貨量都在70噸~80噸。
2013年,魚池鄉喬河村28戶村民把300畝土地流轉給了沁香怡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經過3年的發展,種植了30萬株品質優良的大馬士革玫瑰,成為甘肅省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種植基地。
和豆坪村、喬河村一樣,如今,兩當縣有70多個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,發展核桃、食用菌、中藥材、蔬菜、旅游等特色產業,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此外,在當前隴南交通不便、土地金貴的情況下,兩當縣堅持市場運作、政府引導、全民動員、社會參與,大力發展電子商務。
在兩當電子商務孵化園,記者見到了一位回鄉創業青年——張璇。
今年3月,張璇與好友王增輝在淘寶網注冊了一家新店鋪,專賣兩當特產,經過不到5個月的運作,小店已經快升為“兩鉆”店鋪了,主打的狼牙蜜在同類產品中銷量穩居第一。
王增輝說,現在的客戶更多關心的是商品的來源和健康度。兩當縣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了特色農產品銷售的金字招牌。
2013年12月,兩當縣電子商務中心開始運作。中心主任程奎介紹,今年上半年,線上交易額度已達到422.6萬元,線下銷售額度達2250.5萬元,超出了去年全年的總和。